成立於2017年12月的阿橋社,是台灣少數專門出版藝術書籍的獨立出版社。至今,共代理翻譯了五本國外藝術書籍,創辦人陳柏谷希望他出版的書是所有人都看得懂,不只局限於藝術工作者,更是作為一般人認識藝術的橋樑。他也積極想要討論當前台灣藝術生態的議題,回應藝術界的需要。
成立過程
阿橋社的創辦人兼總編輯陳柏谷,擁有多年企劃和編輯藝術書籍經驗。2017年,他離開工作12年的《典藏雜誌》,創立了阿橋社,原因是他看到是市場上對藝術工具書的需求。他認為過往出版的藝術工具書不多有觸碰到當代視覺藝術的領域,亦已經有一定的寫作年代。文字的翻譯品質參差,影響了可讀性和流暢度。他在藝術產業工作超過二十年,非常熟悉華人藝術圈的狀況。察覺到與主流國外藝術界的區別,產業面向不一、從業人員有的痛苦和困難等等,陳柏谷想要透過出版來回應本地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所面臨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質疑出版業市場已經飽和,但過往的工作經驗告訴他「只要把書做對,其實是可以活下來的」。最明顯的例子是他以前待過的出版部門,在他加入到離職期間,人手並沒有增加,但營業額卻成長了兩倍半。現在出版業致命的問題是要不停推出新書,卻沒有時間把書作好,就要送印上市。這也是阿橋社一年只出兩本書的原因。
經營/困難
熟悉整個出版流程的他,從談版權到行銷宣傳都親力親為。陳柏谷知道除了要推出新書,上市之後的宣傳工作更是重要,因為若不宣傳根本沒有讀者知道書已經上市,也不會知道該書的內容是否正是能解答到他的問題。善用社交平台,每天都發一則貼文,內容有從各種問題角度來介紹出版的書,例如就《當代藝術大白話》一書,他就整理了語錄大集合、節錄作者的觀點、討論到底為甚麼「藝術家就是可以把一個東西定義為藝術品」,甚至是書暢銷榜走勢圖等,一系列專業、娛樂性並重的推廣貼文。又或者是藝術產業、藝術出版的消息,建立一群忠實的讀者群。
對於出版,他有自己的堅持。2019年才推出中文版的《創造展覽》,當他2015年在國外遇到它的時候,他就決心要帶回台灣。後來直等到創立阿橋社後,才去找國外出版社談版權。對方是美國大型出版社Wiley,專門推出理工科、學術書籍。因為有相關經驗,他熟悉採購版權、合約的問題等整個到出版的流程。不過,選定的書能否順利出版的關鍵就是資本,阿橋社現階段還沒有跟其他出版社競爭版權的能力。雖然作為一個出版社,阿橋社也站在藝術產業的行列裡,「一個藝術家的競爭對手永遠不是別人,是自己」。超越自己前一天的視野,正是藝術創作的核心。
藝術與出版的交集
阿橋社所出的四本書籍《創造展覽》、《藝術家的職涯管理術》、《原創的真相》及《當代藝術大白話》,都是圍繞當代藝術的工具書和觀念書。《創造展覽》以專案的方式按步驟詳列每個角色在籌辦展覽時的工作內容和注意事項,切合現在藝術界的工作模式;《藝術家的職涯管理術》以藝術家為本,藝術家除了創作外,亦需要與市場打交道,使其創作生涯有正比的發展。這本書不單適合創作者,也是每一個業內人士的手冊。簡單來說,工具書就是關於營運、發展藝術的要點。
觀念書傾向服務一般人,打造一條進入藝術產業的橋梁。《原創的真相》討論了一個藝術圈的千古難題,原創、獨特性、抄襲之間有一條明確的界線嗎?認識這個灰色地帶,可以讓讀者更深入了解藝術的產生。《當代藝術大白話》為讀者鋪墊容易一個進入門檻。大眾對藝術的印象:貴、千千萬萬件做作品,哪個才是好作品?、放蕩不羈才算是藝術家?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當代藝術。 「我希望我的書就是任何人都要看得懂」,用字難度標準是高中生能應付為水平。封面要清楚,一看就看到所有的簡介,再來就是每一本書都沒有書衣,符合工事用的原則,字也要夠大,配合有一定年紀的藝術工作者。明確的取態,與大眾流行的文青書籍作出區隔。
新書預告
迎接2021年,邁入成立的第四年,將會發行的第一本自製書和兩本翻譯書。自製書意外的是以茶葉為主題。以水、火、氣霧、茶葉本身,講述喝中國茶的知識。另外有荷蘭作者Eric Schrijver的COPY THIS BOOK_An artist's guide to copyright(暫譯:請照抄_ 藝術家的版權指南),堪稱藝術家智財權的聖經。最後是預計下半年出版的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Art(暫譯:藝術書寫簡明指南),出版於1981年的一本關於藝術書寫的經典,也是它的第一版繁體中文版出版相隔40 年後再版。
訂購連結: http://www.yicollecta.com/zh/collections/44
活動期間阿橋社出版書籍85折!10本以上請Email給我們 info@yicollec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