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82年台灣台北的孟祥璐,在國立台灣大學完成戲劇系學士學位後,赴美國紐約羅切斯特理工學院進修,並取得影像藝術、攝影及相關媒體碩士學位,隨後在歐洲和美國各州進行藝術家駐村,最後選定在紐約深耕發展。自幼所受的東方儒學教育和處世哲學,在西方個人主義的衝擊和影響之下,促使她孕育出獨特的視角,對不同文化間的交集和平衡地探尋、對生活和生命的省思和關懷,成為她創作上的動力。
孟祥璐藉由對個人、團體以及文化之間的同異質性的細微觀察,以再造的概念去形塑生活周遭熟悉的物件,透過她細膩的手藝與堅韌的毅力,將這些無數相近的物件相互堆砌成大型的裝置藝術,轉化物件既有的意涵也賦予它們鮮活的生命力,重現每一個體與眾不同的特質,以重複元件構成的大型作品體現一個小型的社會,讓觀眾能重新探索生活的意義和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性。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相似的物件重複出現,但仔細觀察可發現每一作品雖有相近型態卻又各有細微的變化,代表著社會中每一個體擁有著獨一無二的樣貌。
近年受邀參加美術館聯展及積極參與合作計畫,孟祥璐在紐約藝壇逐漸嶄露頭角。今年收到The Bronx Museum of the Arts的雙年展邀請,於七月將會展出源自一貫的概念思維,但全新的創作 。孟祥璐透過在美國駐地創作發表計劃,透過與藝術家、策展人、藝評者的互動,得到在創作上的肯定,並內化為創作的奠基。像是在紐約舉辦的Residency Unlimited駐地創作發表計畫,孟祥璐結識了許多藝術家,並更深入研究創作概念和藝術發表形式的關聯性。而在維吉尼亞實驗電影節計畫中,孟祥璐首次挑戰拍攝實驗短片,以肢體動作的流線感為核心,結合素描的視覺呈現,透過聲音的節奏彰顯速度的美感,體現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衝突和解,重新探索「我們」的定義。
透過創作,孟祥璐探索人們在當前環境與過去成長背景的交互影響下,如何詮釋和認同自身現階段的身份。她不僅將觀察融入在作品之中,也實際付諸行動。平時她會在社群網站中與觀眾們分享創作過程及生活點滴,觀眾可透過照片窺見孟祥璐的創作歷程,也能看見她對社會時事的直接回應和參與,像是不久前參與了華盛頓女性遊行以和平的方式,反對美國總統川普對女性及弱勢族群的不當言論,訴求基本人權,透過個體集結成團體的過程,果敢履行了她對社會的關切。